Discipleship Studies Index

造就裝備流程 -瞭解靈命的成長

造就裝備流程 -瞭解靈命的成長

Basic Discipleship Introduction and materials

Basic Step of Discipleship

Intermediate discipleship materials

Intermediate Step of Discipleship

Advanced Disciplehship

Advanced Step of Discipleship

Go make disciples

BFF RSS index feed

Help oversea pastors by making donations to BFF!

Learn more!

1


培養敬虔的後代
幼兒以上

包恩富*包柯玲婷*著

栗永徽*翻


第五課

孩子的訓練以及生活作息

Wall falling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我們好好訓練孩子,使他們懂得自制,另一種則是他們永遠不會操練自制。有些人以為在生活中每一個領域都沒有節制自己的能力才叫做缺乏自制。他們錯了。一個父親只要在他生活中一個領域缺乏自制,就可以搞垮他的婚姻或家庭。無論是賭博、姦淫、怒氣或是偷竊,只要任何一個領域他缺乏自制,結果就是他會被這些事情所控制。隨之而來的是敗壞。以下兩段經文提醒我們自制的重要性。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箴 25:28)

  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 16:32)

為了有效的在孩子身上建立自制的能力,我們需要訓練孩子,建立生活規律以及時間表。重複不斷的訓練過程,對於建立自信、經驗以及相信這是他們生活中該做的事,有很大的幫助。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模式,在他們長大之後,會很自然的變成他們他們願意採納的生活方式。他們會對這些規律產生質疑,在後面幾章,我們會談到怎樣化解衝突。

在最後一章我們會看到關於訓練孩子的一些重要的一般性原則。但是在這一章裡面,我們會經由幾個例子來看幾個重要的方法幫助我們訓練、建立規律以及時間表,以及這些方法如何發揮彼此加乘的效果。

A. 有效的訓練

自制是經由許多重複性的訓練漸漸發展出來的。首先需要對付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在於讓孩子遵守父母親的話。當父母說話時,孩子應該順服。當我們從孩子還只是小嬰兒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他們就會知道順服是唯一的選擇。這會省了親子間許多的麻煩。在所有的情況中,訓練都需要時間,需要重複去做。

有些父母不認為孩子需要每件事都順從父母,他們認為這種壓力會傷害孩子。事實上,相反的想法才是對的。我們假設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一些事情。大部分的父母,因為沒有貫徹他們所發出的每一個命令,使得他們的教導打了折扣。有時他們可能說一些話,但是容讓孩子不順服。每一次父母的前後不一致,他們就是在把混淆不清的信息傳給孩子。在訓練過程中,如果你前後不一致,會讓孩子覺得這個訓練不重要。所以他們就更加不順服。這樣結果導致更多的管教、更多的不順服,以及要花更久的時間訓練孩子。細心的父母可以藉著前後一致來避免這些困擾。把孩子只訓練到一半的這種訓練,事實上是訓練他們不順服,並與父母敵對。

父母越早開始訓練孩子越好。我們應該知道,訓練是一個持續不斷進行的過程。從孩子一生出來,我們總有事情要訓練他們。如果我們趁早建立我們的目標,我們就會有一個比較平靜、安詳的家,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有比較好的關係。

在小時候錯誤的訓練,會在長大後產生很嚴重的行為上的問題。我們來看看當一個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的哭聲有怎樣的特徵。

從哭到抱怨

所有人都同意,小嬰兒應該受到好好的照顧。有智慧的母親在孩子小時候就知道,有時孩子哭是因為他們真的有需要,而另外一些時候則是用哭來操縱媽媽。當孩子才幾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想嘗試用哭來堅持自己的想法。發出很大的吵鬧聲,並含著眼淚,這是一個小嬰孩唯一擁有的能力。這種藉由哭來控制周圍的環境,以滿足他們自己的慾望,是孩子第一個罪性的表現。

Different Kinds of cries我太太說,小嬰兒有幾種不同的哭:餓了而哭,受傷而哭,尿布濕了而哭,受驚嚇而哭,以及「我要這樣」而哭。如果父母親不仔細分辨這些不同的哭,孩子會開使用這些哭聲來操縱父母。比如說,孩子們都喜歡媽媽溫暖的擁抱。如果他哭了,他通常能夠獲得媽媽溫暖的擁抱作為回饋,或許還可以多吃一塊餅乾!

當然,媽媽的擁抱並非壞事。那是全世界最溫暖的一幅圖畫。但是當孩子在半夜仍然堅持要媽媽抱的時候,媽媽將無法好好休息。有時候媽媽會把孩子交給爸爸。這樣兩個人都無法休息。為了避免與孩子的衝突,或者避免聽不見孩子的聲音,有些父母會讓孩子與他們一起睡。這會導致更多的問題。當問題不是被解決而只是被躲開,將會有更大的麻煩產生。

父母親必須識破這個「詭計」。當孩子越來越大,小嬰兒的哭聲漸漸變成哀嚎,然後變成抱怨。如果容讓他繼續下去,就會變成要求與吼叫。過度的無法達成的要求就是鬧脾氣。請留意,當孩子所發出的吵鬧聲沒有經過訓練對付時,有什麼壞習慣會漸漸養成?

Cry to Whine

以正常的「餵食、清醒與睡眠」的規律作息,父母能夠更簡單的明白嬰兒的哭聲,以及如何適當的回應他們。那麼,當小嬰兒一切都很好,沒生病、沒有餓到,尿布沒濕的情況下,仍然哭個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需要讓他們哭一會兒。放著他們哭一會兒,會讓他們學會,他們的慾望並非全世界唯一最重要的事情。他們自己也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比他們更重要。他們可以學會等待,甚至暫時終止他們的慾望。結果是什麼?

      • 孩子在學習自制的功課上上了很好的一課。

      • 小嬰兒學會靠自己入睡。

      • 疲倦的父母親可以好好休息。

當我們面對年齡稍大的孩子時,我們需要知道,哭喊、抱怨、哀嚎都是由不滿與要求的種子生出來的。他們不應該因他們想要得到注意的無理要求而被獎勵。他們絕不應該得到他們要求的東西。如果孩子的要求的時候大吵大鬧,他們絕對不能得到他們要的東西。否則,我們就是在訓練他們以後吵得更凶。

一個孩子說:「我想要看那個電視節目。」父母親回答:「今天不行。」孩子抗議說:「我想要看!!」父母親溫和的提醒這個孩子:「你知道,每當你對爸爸或媽媽大喊大叫的時候,你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如果你再繼續下去,你明天也不能看了。」

孩子需要藉著遵守父母安排的時間表以及他們的意思,來敬重父母。當然,時間表的安排需要考慮到孩子的需要。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藉著孝敬父母來順服神。這件事情能否容易的達成取決於我們是否前後一致。不要給孩子有例外的情況。每次的例外都使得訓練孩子的過程加倍的困難。

1

可以買到

繁體字

簡体字

BFF中文家庭及門徒培訓DVD

BFF中文家庭及門徒培訓Library includes all these Chinese parenting materials, powerpoints, 9 audios, videos and much more! Check it out!

總結

父母親總是不斷的訓練孩子。當我們沒有按照目標好好訓練孩子,許多令人沮喪的壞習慣就會漸漸出現。就像一個「無知人的葡萄園」(箴言廿四30-34)

如果父母沒有好好訓練孩子,那麼實際上就變成孩子在訓練父母!

暫停並回想:你的孩子會哀嚎或抱怨嗎?首先省察你自己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抱怨。求神在你自己的心中先賜下喜樂。

B. 對我們孩子的期望

我們應該對於兩三歲幼兒有多大的期待?我們先提幾件事。你可以把你的想法繼續加進來。

能自己一個人高興的玩

我們的孩子應該學會滿足的自己一個人玩。這不會自然發生的。他們必須受過訓練。所以很多人會跟我們說,你們的孩子天生就很安靜。他們以為他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們不知道在背後我們花了多大的工夫訓練他們。

乖乖的坐在高椅子上

當你把孩子放在高椅子上準備吃飯時,他們有沒有大吵大鬧,以致於你需要把他們抱出來?或者甚至更糟的情況是,你以後再也不想把他們放在高椅子上吃飯,以避免過去這些衝突的場面重新又出現。

應用: 你的孩子能夠乖乖的坐在他的高椅子上嗎?

不會一直吵著要出去

不論我們要讓孩子待在哪個地方,我們的孩子都應該要能接受。是的,他們經過一段測試你耐心的時間,但總體來說,他們要學會,不論父母要他們待在哪裡,他們都可以滿足,不論是兒童遊戲圍欄,某個房間,或是兒童安全座椅上。一開始他們可能會吵鬧,但是在兩分鐘之內他們就應該安靜下來。

應用:當我們把孩子放在兒童遊戲圍欄中或者別的地方,他們是不是不斷吵鬧直到他們可以出來為止?

How do you get them there?

在家裡:不可以隨便碰「貴重物品」

孩子從小就應該學會知道,有些東西他們不可以隨便碰。我們應該還不需要小孩子來幫我們移動家中的貴重物品。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可能會把植物弄死了或者把整個花瓶打碎。經過訓練可以讓他們不去碰某些東西。

應用: 你是否曾經從客廳中把一些東西搬走免得孩子把他們弄壞?

At the crawling stage在戶外:不跑到超過父母允許的範圍

當我們把孩子帶到戶外,我們需要知道,孩子能否完全遵守我們所吩咐的去做。根據孩子年紀的大小,我們會以門口的走廊、院子的走道、屋外的人行道、以及更外面的馬路作為不同的界線。在孩子每長到一個年齡,我們就根據不同的界線來訓練他們。

應用: 你是否需要陪著你的孩子以確保他的安全?

我可以給大家一個例子。就在幾個月前,當我的小女兒Rebekah只有十五個月大的時候,她剛在學走路,現在她已經到處走了。有的時候她會在我的書房玩耍。她看得到在走廊上面有很多有趣的東西與事情,例如其他的兄姐們在玩。她想要離開我的書房,但是她仍然留在我的書房裡玩。她會挨著門看著外面,但是不會走出房門外,跑到走廊上。我讓她可以自由的開門或關門。我不需要把門關著,她也能自動待在房間裡。

study我可以安心的完成我在書房的工作,因為在她身上已經內建了一種規則,會管理她。我不需要在旁邊當警察,一直監視她。這是怎麼做到的?

當一個孩子有自制的能力,有兩件因素正在發揮作用。

(1) 他可以一個人自得其樂的玩耍。

playing她願意自己一個人獨處,也能夠自得其樂。我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玩具。即使我們真的有,孩子還是比較喜歡普通的玩具。有經驗的父母知道這一點。但是她能夠以這些玩具來打發很多時間。不只是五分鐘,而是一直玩到吃晚飯。當我在書房裡寫這篇自制的文章,她能夠在我的書房玩一個小時以上。她在我的書房玩很多不同的玩具和書。我不需要陪著她玩。她可以自得其樂。

(2) 他遵守規則,管理自己

她遵守規則,不讓自己超越。她才15個月大,可是她不會自己走出房門,除非我批准,或者有別的大人帶她出去。她知道這些規矩。什麼規矩?最重要的一項是,她不能走出大門口,還有很多其她的。我在這裡需要澄清幾項。

有時候她會過來摸摸我的滑鼠或者書桌上其他的東西。我沒有為這些東西特別定規矩。如果這些東西只是暫時的放在那裡,我會把它挪開。但如果是我的書或者鍵盤,我會直接告訴她「不可以」。有時候,我輕輕的拍掌以強調這件事的重要。她有時候會噘嘴,或者哭個15秒鐘,之後她就會走開去玩別的東西。

你可能認為她可能是非常安靜的孩子,但這樣想就錯了。當然,因為她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會認為她很特別,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樣。但我的重點是,你的孩子也可以做到一樣的事。她們不比她更差。每個孩子都可以被訓練。讓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步驟以學習怎麼樣把這些控制法建立在孩子身上。

C. 訓練的具體步驟

讓我們從一個場景開始。到達開始會走路的階段。一個孩子會變得好動,並且馬上察覺周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間。我們的情況不一樣,不過雷同。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在客廳的火爐,在冬天的時候,24小時開著,使家裡溫暖。這不是一個建在牆裡面的普通火爐。這個火爐有一部份延伸到客廳裡面,它的爐邊突出牆面有四英尺長。

你會怎麼做?你的孩子剛剛學會爬。你看到潛在的危險。有的人會用圍欄把客廳分開,但是要分開我們的客廳,需要15英尺長的圍欄。另外的人可能想,就不要用火爐了。這可能很安全,但我們不想這樣。因為,要等到孩子大到知道不要靠近火爐,要等很長的時間。其它的一些建議也都是比較沒有效果的方法。一個孩子只要拉倒一個花瓶或者碰到火爐一次,就足以造成夠多的麻煩。讓我告訴你我們怎麼做,並且從中發掘一些具體可行的步驟來訓練孩子。

琳達很聰明。她覺得只是設定一個界線讓孩子碰不到火爐是不夠的。畢竟,這並非是個好的訓練地點。訓練包括矯正錯誤。她決定讓我們的寶寶不可以靠近火爐前面的那張小地毯。她指著小地毯,告訴孩子,不可以走到地毯上。她指著地毯,說「不可以」。她有一個小棍子,可以在孩子碰地毯的時候,在她的手心上輕輕拍一下。然後她會把孩子的手挪開。要注意的是,在剛開始訓練的前幾天,她需要陪在孩子身邊。你知道,當媽媽沒有在注意看的時候,小孩子會偷偷的看一下地毯,然後爬過去。但是一旦媽媽發現,並且按照剛剛的方法處罰,孩子會慢慢學會,不去碰地毯是比較好的。到後來,她就不會再去碰那個地毯。我們的火爐燒得火紅,而她連前面的地毯也不會靠近。這件事是發生在她剛開始爬的時候。

現在,當她在爬的時候,她會小心的避開火爐的地毯,以及整個木製火爐的範圍。

因為她從小開始就被訓練過,她知道「不可以」的意思。光有話語,並不足以變更她心中的慾望。我們需要把「不可以」這句話與用小棍子在她手心打一下的感覺連接在一起。並且,我們還會把她的小手從地毯上移到其他的地方。

她會吵鬧、哭一會,不是因為被打痛,而是因為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作事情。以這種方式,「不可以」這個詞與小棍子所產生的輕微的不舒服感覺連在一起。這樣做過幾次之後,我們就再也不需要用小棍子,只需要簡單的說「不可以」。她仍然會有「我不高興」的哭喊,但是會很快安靜下來,做她該做的事。

讓我用一張圖來總結上面所說的幾點。我們的問題是,「當你的小孩開始學會爬與走路的時候,你該做些什麼?」我們會列出五個具體的步驟來訓練他們。

1) 參與:你會面對哪些潛在的問題?

我們需要先發制人,而不是被動反應。先發制人的態度讓我們可以冷靜的計畫。被動反應通常伴隨吼叫、怒罵與尖叫。「不,不要這樣做!」「我上次不是跟你說過….」

當孩子開始會爬,要檢視整個房間的環境。有哪些東西該拿走?要特別注意那些危險的、或者易碎的物品。父母親必須為著整個空間訂出一套規矩。每個規矩都需要訓練孩子做到。一旦一種訓練的模式在孩子身上實行了幾次,在其他的環境中再訓練就容易多了。

這種事先找尋問題的方法,在我們拜訪朋友、買東西或去教會的時候都會一再重複使用。他們在家裡學習,然後在其他的地方也按照這些規矩而行。當我們帶孩子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者當他們開始會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會走路了,我們需要再教導他們。如果我們遇到困難,我們應該看看我們是否有在某些場合中好好訓練他們。

2) 做決定:為了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需要設定哪些界線?

在上面那個例子中,我們不僅只限制孩子不能靠近火爐,而是限制他不能靠近地毯。年紀較大的孩子懂得,如果他們小心,靠近地毯其實無所謂。對我們而言這沒關係。我們只是用地毯作為訓練她的第一個地方。我們知道她會想辦法試探我們。

如果在一個桌子上有個花瓶,我們也應該把這張桌子列為禁止區,或許甚至整塊區域都列入。我們只是需要確保孩子能分得清楚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行。當孩子在我書房的時候,有不同樣式的地毯讓他們分得出來,他們現在在房間內還是在房間外。我們可能有時候需要用易黏膠帶或者一根杖,來標出分界線。如果我們決定要畫出界線,那我們就等於已經決定要始終一貫的做下去。如果我們前後不一致,那就是告訴孩子,這個界線只是有時候有用。不夠專注的訓練,等於是訓練孩子去做某些不該的事情。

3)訓練:把這些規則成功的訓練在他們身上,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雖然我們在前面已經很具體的講出該做哪些步驟,讓我在這裡再做一次總結。我們需要不斷演練直到我們不再覺得「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要有好的規律與時間表
要有好的規律。這樣子孩子與父母都會開始瞭解,怎樣做才是正常狀態。這樣當發生某些問題的時候,父母親會更快的發現。我們在這堂課的後面會講得更多。

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
盡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獨處的機會。睡覺的時候也一樣。除了你想和他玩以外,不要把嬰兒帶到你的床上跟你睡。在清醒的時候也一樣。如果沒有什麼特別需要,讓小嬰兒哭一會沒關係。有時候他們有一種疲倦的情緒因而需要哭一會。

我們越早開始,對孩子與對我們來說都會越容易。孩子被訓練的過程僅是被輕輕打一下,而不是厲害的打。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受訓練,他們的意志力會比較快降服。父母也不會有挫折感而想要放棄。

參與家庭活動(例如:禱告)

當小嬰兒或小孩子醒著的時候,讓他們參與全家的禱告。我們通常會有一個人,牽著孩子的手,放在我們的膝蓋上。如果孩子還不能坐起來,我們就扶著他,讓他在我們身旁。連我們的兩歲小女兒都能夠參加我們家中學校的主要課程。當然,我們對他們的期待也不會過高。

訓練他們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東西不能碰,哪裡不能去

當嬰兒漸漸長大,會有一些他不能咬、不能拿的東西。我們盡我們的力量不讓孩子有機會去拿,但是有時候仍然要靠規矩的訓練。當孩子正在做一些不該做的行為,我們通常會特別指出那件事(用手指著),溫和的說「不可以」。當我們把那個東西拿走,孩子就知道原因在哪了。

孩子要學會,有些他們想要的東西,是他們現在不能擁有的。有些地方他們想去,但是不可以去。他們會學到這個生命中很重要的功課。從中「忍耐」的品格會被建立起來。

「不可以」    這是一個特殊的詞彙,提示他們什麼事不能做。小棍子在手上的拍打,與我們口裡所出的話,會在他們心中產生連結。最後,他們只要聽到我們口頭的提示,就會很快的有回應。

輕輕打        從樹上拔一根小小的,直的樹枝,把表皮的分枝全部去掉,使其光滑,用這個小棍子在孩子身上輕輕的拍他。如果他拿了某些不該拿的東西,我們打他的手。如果他去某些不該去的地方,我們打他的腳。如果他坐在某些不該坐的地方(例如坐在其他兄弟的手上)我們打他的屁股[1]

叫他拿去還     如果孩子拿了某些不該拿的東西,他們有責任去歸還。如果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這可以一種遊戲的方式進行。父母親用跟小孩子玩的口氣說:「這個東西應該放哪裡?」孩子把書放回原處,父母也趁機誇獎他正確的反應。

其他的情況      父母親一定要讓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會得到某些負面的結果,足以勝過他按照自己的心願去做事情所得到的快樂。如果孩子最後知道這樣做得不到什麼好處,他們就會放棄。在訓練過程中,父母親越能保持始終如一,孩子會學得越快。

我們來看一些實際生活的案例。

坐在高椅子上

有個小女孩,當媽媽要讓她坐在高椅子上吃晚飯時,讓媽媽很不高興。當媽媽要讓她坐在高椅子上的時候,她一直吵鬧,扭著身體。她想要坐在大椅子上。讓她坐大椅子當然很容易,但是這就失去了一次可以訓練她的機會。這樣她以後永遠都不會想要坐高椅子了。媽媽把她的小棍子拿出來(是一個小小的樹枝做的)。當小女兒看到那根棍子,她救乖乖的安靜坐下,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媽媽其實並沒有用棍子打。她只要看到那根小棍子,她就知道媽媽對這件事是認真的,因而放棄了「試探」的態度。

戴一個漂亮的帽子

有一次我們想要把人家送給我們的一件好看的外套以及一頂帽子,穿在女兒身上。我們要她穿上。我們的孩子卻認為穿她自己的夾克比較好。她吵了一下,但是願意為我們的緣故穿上外套。她的兄弟姊妹們都在旁邊說這件外套以及帽子多麼好看,但是都沒什麼用。她仍然不願意戴上帽子。她把帽子拉下來(當我們從家裡出發要去教會的路上)。

在我心中,我知道如果我們在這裡認輸了,從今天以後我們家裡就會開始有問題。我們就回家去把棍子拿出來,女兒馬上順從了,立刻把帽子戴好。更重要的是她裡面叛逆的試探的態度馬上改變成順從、歡樂的態度。

總結

規矩與限制是愛的表現。如果我們不教導我們的孩子建立自制的態度,我們就是在製造一個時常抵抗權柄的孩子。當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嘗試著挑戰權柄。尤其是當他們發現做事情可以有別種選擇,例如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從兩歲開始)或者看到他們的朋友躲過父母的懲罰等等。

那些沒有好好訓練孩子的父母,最後會用某些不好的名詞叫他們的孩子,例如小鬼。(在我們家裡,我們不用這種詞)。雖然看起來我們好像失敗了,其實正好相反。只要仔細的再重新確認你所立的規則。 管教他(後面會談到更多)。忍受一些哭鬧,孩子最後會回到原來的順服的態度。他會向我們道歉,當然,我們也會原諒。所有的事情都恢復正常了。我們成功的調和了恩典與真理。孩子又能開心的生活了!

暫停並回想:  當我們想到我們沒有好好的從起頭就訓練孩子,因而虧負了主,以及我們大多數的孩子,我們就不得不謙卑自己。「神啊!請你赦免我。從現在起幫助我們能始終如一的訓練,以致於我們可以讓孩子所受的痛苦降到最小。阿門。」

我們越早開始,對於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來說都會越容易。

D. 建立孩子的生活規矩

如果孩子從小嬰兒時期開始,就能有一套規律的生活規矩,自制的能力就慢慢的種在孩子的性格中。規律的生活使得良好的習慣易於養成,並且在其中自制的能力漸漸茁壯。如果生活沒有規律,小嬰兒或者孩子就不知道現在該做什麼。然後他就會把這看成是任意而行、放縱自己的慾望的機會。訓練的基礎是要有良好的作息。

生活規矩是一整套的每天日常生活具體應做事項。

孩子必須受過訓練以做好其中每一件事。

生活規矩的意思是什麼?生活規矩是說我們在固定的時間,用同樣的方式,做某些事情。比方說,從第一次你把孩子放在高椅子上時,你總是說:「吃飯時間到了,來坐你的高椅子」。這是一種吩咐。然後很高興的把她放進去,把安全帶繫好,即使他吵、扭動身體,或者你覺得他不喜歡坐。不論如何,都按照同樣的方法作。

如果你總是用同樣的規矩作事情,他就會發現吵是沒用的,會慢慢接受這就是父母做事情的方式。

神在大自然中也設立了規律。我們看到白天、黑夜、月亮、星辰都規律的運轉。他們有時候會稍微有變化,但是整個過程總是固定的。在冬天,太陽比較早下山。然而,太陽一定會下山。黑暗籠罩大地,人與動物都進入安眠。只是這個過程在冬天比較早開始。四季之中包括了許多不同的事件。當一個走了,另一個接著來。

孩子一定會有不願意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在那時,決不要給他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他吵、不聽話、大哭或哀嚎,仍然按照生活規矩去做該做的事。如果他知道你不論如何都始終一貫的做事,他會放棄吵鬧。決不要更改生活規矩。他正在試著用自己的方法敵擋你的方法。父母必須決定怎樣做才是對的。如果我們開了一個例外,會讓整件事都變得更困難。一定要前後一致。

在孩子的生活規矩中有許多的事要做。

生活規矩要按照孩子的需要來制訂。當一個孩子慢慢長大,生活規矩也應隨之調整。每次提出新的生活規矩時,記得要用快樂的話語及口氣。在孩子很累的時候,如果你用快樂的詞語告訴他該睡覺了,他會很高興。

如果你過去忽略了某些生活規矩,而且孩子已經習慣於自己決定有關飲食、睡眠、玩樂等等的事情,你需要把你喪失的權柄再次奪回。瞭解孩子的需要之後,決定你想要他應該有的生活規矩,然後採取一些步驟。以下是幾個需要生活規矩的地方:

  • 訓練孩子上廁所,需要用規律的生活才能達成
  • 良好的飲食習慣
  • 良好的睡眠習慣
  • 順服的態度可以藉著生活規矩而被加強

以上的圖點出了許多為了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角色而需要有的生活規矩。如果在小嬰兒的階段就已經開始有規律的作息,他們根本不會有任何知覺,並且也不會有什麼反抗掙扎。他們會知道「這就是我們家做事情的方法」。

生活規矩的崩解

我們要記得,每一條生活規矩都是由許多個別的成分所組成。比方說「興起,發光」或者起床時刻

    清醒    (孩子怎麼醒過來?自己起來?靠鬧鐘?或者靠人叫?)

    起床    (實際上花了多少時間才離開床?)

    整理床鋪   (按照母親的要求整理床鋪).

    穿衣服     (用對的方法穿對的衣服).

    收拾要洗的衣服 (把睡衣以及髒的衣服拿去洗).

    個人衛生     (上廁所(另一個小規律)刷牙、洗頭、洗澡).

每一個生活規矩項目都可以把它分解成許多細部的工作。當孩子對於每個小工作都受過訓練,整個作息就會很順暢。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刷牙,他們會很不高興。有時候訓練的過程需要花時間。刷牙的過程包括:叫他們走進浴室,拿牙刷,倒一小杯水,把牙刷弄濕,在牙刷上放一點牙膏,把牙膏蓋子蓋好放回去,用正確的方法刷牙,漱口,喝一點水,沖洗牙刷,把牙刷放回原位,把杯子放回原位,離開浴室。父母親要解釋這些事情給孩子聽,並鼓勵他們用他們的力量來做到。父母剛開始需要幫孩子做一段時間,直到孩子能夠自己做為止。之後,孩子可以自己做,父母在旁觀察。當孩子能做好某件工作,並且之後在沒有父母觀察的情況下能夠自己完成整個過程,自制的品格就漸漸培養出來了。

挫折的原因

當你感到挫折,可能是因為在一個生活規矩項目中的某一個小工作沒有做對,或者少了某些工作。訓練是必要的。比如說,當孩子到家時,對於外套、靴子、帽子應該怎麼做?如果你對於這些衣物最後放置的地方不滿意,你需要更有效的訓練孩子。

你可以檢討整個「進門規則」以及你希望完成的每個小項目。這能使你對於有哪些需要做的工作以及整個「進門規則」的目的有更全面的看見。要記得,要使孩子願意配合,你需要有耐心、喜樂的態度以及堅持。沒有人願意和一個愛抱怨的人在一起,你的孩子也不願意。

生活規矩是工具,不是主人

我們很容易把我們定的生活規矩視為快樂教養的最終目標。這樣的作法會帶來困擾。神是設立父母來管理孩子,不是用一堆的規條。生活規矩是為了幫助孩子與父母。神設立父母來管理,是因為他們有智慧,能夠明辨神的目標,並且在適當的時候作調整。

life routines我們發現,好的生活規律使得父母在必要時能有比較多的彈性。這禮拜五,我們要參加一個晚上的感恩禮拜。因為我們的孩子都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這是不是代表我們不應該去參加這個聚會?絕對不是。我們可以在白天讓他們增加一段午睡時間,或者讓他們明天早上可以睡晚一點,因為與神的百姓聚集一起讚美神的良善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比較重要。所以我們按照神的目的調整作息。有的時候會因為某些緣故,小孩子無法參加聚會(例如生病,時間安排有衝突等等),但絕不應該是我們要過於嚴苛的執行我們的生活規律。

我們需要讓神的旨意來掌管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做些調整,孩子也會看到我們以神的事情為優先。他們就學會要把神放在生命中的首位。

E. 孩子每日作息表

在每一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媽媽很容易就會忙得暈頭轉向。如果能有一個良好的生活作息表,能夠有效的陳明她每天的目標,也能幫助她在別的事物打岔的時候,重新回到該注意的事情。

每日作息表包含了許多的規矩。我們在一天中可能會有九項固定的規矩,例如起床、吃飯等等,以及幾項不固定的規矩,根據今天是禮拜幾而有不同。我們可能會把去買東西以及拜訪朋友也包括在其中。作息表把所有該做的事情按照順序列出,使得父母與孩子都明白現在我們該做什麼。以下的時間表是我們對於在家上學的孩子們所設計的。並非一定要如此。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學習的時間可能會延長到下午。我們比較大的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時間表。有時候我們需要核對一下彼此的時間表以確定能彼此配合,例如要開車接送某個孩子或者要有全家的靈修時間。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

7:30  興起發光:起床(起床,整理床鋪,穿衣服,收拾睡衣,個人衛生)
8:00  早餐餐桌上:全家靈修時間(集合、禱告、唱詩、讀經)
8-9   早餐 (吃飯,做指定的工作)
9-12 學習 (聚集或分開)
Noon  午餐 (集合,吃飯,做指定的工作)
1-3   學習 (聚集或分開) / 午睡
4:00   電腦時間 朋友/ 圖書館/ 玩耍
5:00   收拾指定的區域 / 看PBS TV 或者某些影帶
5:30   擺碗筷(指定的人)
6:00    晚餐(集合、吃飯,做指定的工作)
7:20   上床準備 (穿衣、個人衛生、收拾房間)
7:45    全家靈修 (集合、唱詩、讀經、禱告)
8:15-9:30  上床 8:30 Rebekah, Isaac; 8:45 Kathryn, Benjamin; 9:00 Daniel; 9:30 Allison

加入一些彈性。我們常提醒我們的孩子,雖然我們常常在固定的時間作固定的活動,但這不代表我們永遠都要這樣做。孩子有時會以為時間表的權柄比父母還要高。我們需要讓他們清楚,作主的是父母,如果父母認為有必要,他們可以改變時間表。

工作事項

我太太在廚房的入口放了一個小白板,每天的工作都記在上面。這是一個記錄「誰該做什麼」的白板。這樣他就不會常常聽到這句名言:「我剛剛沒聽到你說的!」他不需要一個一個的講。我們訓練每個孩子要去讀白板。

以上的時間表是一個半固定型每日計畫。其實還有很多該做的事裡面沒提到。父母自己也有時間表。父母不該以孩子的時間表為中心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而是以自己的時間表為中心,來安排孩子的。這會使生活變得簡單。當然,當孩子長大了,他們會有比較多的活動,這些活動可能變成比較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應該使得生活盡量簡單。

運動與娛樂

有的父母,當孩子一有任何機會可以參加一些活動,就覺得非讓他們去參加不可。很快的,運動、學業、娛樂活動(看電影,參加party)就會扼殺所有其他的家庭生活。結果除了護送孩子去參加下一個活動的空檔以外,從來沒有任何全家性的活動。我們建議你要特意的營造一個以家為主的家庭。

我們的孩子可以騎腳踏車繞著附近轉。但是若要參加某個運動球隊,可能會因為壓力太多而不可行。身為牧師,我常常看到很多父母盡他們所能的參加孩子的每個運動活動,即使在主日也一樣。「我兒子要參加一個比賽,所以我今天不能來教會」。

我在想他們是否知道,他們正在訓練孩子擁有屬世的想法。討教練的喜悅比敬拜神重要嗎?父親需要決定哪些事情對他的家庭比較重要。他需要對全能的主負責任。願神幫助我們做正確的決定,而不是走世界的道路。

總結

神已經給了我們訓練孩子的工具,好讓我們訓練他們,不論我們是否在他們身邊,都去做正確的事情。我們不需要陪著我們的孩子去每一個地方(尤其當你有八個孩子的時候)。藉著訓練、生活規矩與時間表,他們大多都能按照我們所期待的去做,不會吵鬧。我們需要設立規矩、列出我們想完成的細部工作,找出問題,增強訓練,最後我們的規矩會被建立起來,正常運作。這使得我們的孩子能達成我們看為最好的生活。

這樣的訓練以及時間表的安排,使我們有許多的自由時間去作我們工作上或者家庭上該做的工作。我們也有分配時間來陪著孩子,享受與他們同在的時光。父親可能會帶他們去公園玩。母親可能會做一些甜點。我們盡力發展與他們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總是」在批評他們還有哪些事情沒做好。

 

教養原則

 

  •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父母的訓練,若不是變得越來越好,就是越來越糟。
  • 正在爬與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應該要能夠明白並且去做我們要他們做的事情。
  • 良好訓練的先決條件是事先設想周全的生活作息表。
  • 訓練包括了教導並強制執行某些行為與態度。
  • 生活規矩是父母訓練孩子必須去做的一套重複性的工作。
  • 父母需要讓生活作息表有彈性,以達到神的旨意。

 

問題

1.   如果父母親沒有刻意的去培養孩子自制的性格,會有什麼後果?

2.   如果父母沒有訓練孩子正確的使用他們的聲音,會發生什麼事?

3.   寫出兩件我們可以要求會走路的孩子做的事情。

4.   訓練孩子的五個步驟是什麼?

5.   當一個孩子表現出哪兩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他開始有自制的能力了?

6.   生活規矩是什麼?

7.    生活時間表與生活規矩有什麼不同?

8.   如果某些事情打亂了孩子的生活時間表,父母該怎麼做?

9.   當孩子做了某些事,或者忘了做某些事,使父母覺得很挫折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10.  太多的活動對於家庭生活會帶來什麼危機?


下一頁 => 糾正孩子 #6

其他中文材料